马利纳
马利纳
[奥] 英格博格·巴赫曼
低库存
无法加载取货服务可用情况
书籍简介/About Book
书籍简介/About Book
Malina
豆瓣
NeoDB
🌊内容简介:
您好,我是一个不知名的女人,我住在维也纳。
我和马利纳同居,和伊万恋爱。
马利纳在一墙之隔的地方,伊万在电话线的另一端。
我,死于马利纳,活于伊万。
我时常会做关于我父亲的噩梦。
我偶尔想象这片土地传奇般的往昔。
我吓跑了来采访我、来亲吻我的手的记者。
我是如皮埃罗一般的悲伤小丑女。
今天,我还在这里,在我的匈牙利巷,宽阔的弧线形领地。
但总有一天,我会消失,走进一面最古老、最坚实的墙里。
“这是谋杀。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【编辑推荐】
※ 20世纪德语文学的瑰宝巴赫曼,平生仅此一部长篇自传小说,中文首版
英格博格·巴赫曼——
四七社的明星诗人,毕希纳奖、奥地利国家大奖得主,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;
开启奥地利女性写作传统,被誉为“奥地利文学的第一个流行偶像”;
彼得·汉德克、托马斯·伯恩哈德、埃尔夫丽德·耶利内克被视为她的后继者。
她生前计划的四卷本“死亡方式”,仅完成了第一卷《马利纳》;
1991年被诺奖得主耶利内克改编成剧本,同名电影由伊莎贝尔·于佩尔主演。
※ “一场词语的飓风开始在脑中呼啸”:眩晕般的阅读体验,意象闪烁的诗性漫游
小说并不着眼于情节,而是以意识流展开,第一人称讲述一个奥地利女作家的生活。
童话、梦境、现实、回忆交织,对话、独白、访谈、歌剧并举,
被刺死的公主、恶魔般的父亲、虚伪宴会上的知识分子、被审判的渎职邮递员……
巴赫曼用词语的飓风、荒诞扭曲的表现主义,将读者的感官腾空掀起。
※ “我们互诉光明与黑暗之语”:巴赫曼悼念策兰之作
1948年,巴赫曼与保罗·策兰秘密相恋于维也纳,
前者是纳粹党人的女儿;后者是犹太人,从苦役中幸存,父母死于集中营。
此后的二十二年,这段持续的恋情带给彼此欢愉、诗意,以及莫大的痛苦。
策兰死后,巴赫曼出版《马利纳》,随后也英年早逝。一个沉入水中,一个遁入火焰。
而半自传体的《马利纳》,则成了爱者唯一的自述。
※ “这是被谋杀的女儿们的墓地”——对女性处境的激进声明
1971年《马利纳》出版后,立即成为德语畅销书。
然而,评论家批评该书不过是展现了作者混乱的私生活,以及堪忧的精神状态,
直到1980年代,人们才发掘了这部作品更深层的意图:在私人生命中,看到政治变革的可能性。
该作被立为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一。
※ 知名青年设计师汐和操刀,内含三幅精美手绘地图
全封面激光打孔,珠光纸印刷,花与蝴蝶、蛇与心脏的精妙结合;
内含三幅精美手绘地图,跟随女主人公的独白,纸上漫步维也纳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【名人推荐】
我们国土上诞生的最睿智、最重要的女性作家。
——托马斯·伯恩哈德
在“女性主义”实际存在之前,巴赫曼就已经激进地对女性的处境下了定义,这令人震惊。
——埃尔夫丽德·耶利内克
巴赫曼是奥地利文学的第一个流行偶像。
——弗兰佐贝尔
《马利纳》堪与弗吉尼亚·伍尔夫和塞缪尔·贝克特的最好作品齐名。
——《纽约时报书评》
巴赫曼的视角如此具有原创性,宛如在字母表中加进了一个新的字母。
——《卫报》
一部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。
——《巴黎评论》
出版日期/Publication Date
出版日期/Publication Date
出版社/Publisher
出版社/Publisher
出品方/Imprint
出品方/Imprint
页数/Page
页数/Page
ISBN
ISBN
